18日是我在公司的第四個周年紀念日
當了4年記者,踏入第5年
在公司待滿5年,就可以拿到一個小小的金牌
一直很記掛這個小東西
只要是五的倍數,5年、10年、15年……
都可以拿到小金牌,一個比一個大
但是,聽說都不怎麼值錢,拿過的老闆們說的(笑)
小金牌對我來說,是一種儀式,代表一種意義
18日是星期六,17日星期五,約了同事一起看音樂會
同是財記,我工作時間較固定
日報的同事寫稿時間比我飄忽
她剛忙完一系列的專題,約會真的是剛好
前一天在小米碰面才約定
請同事吃晚飯,是在香港總部養成的好習慣
在香港會請一組同事吃下午茶
我才不會說pp經常請我吃些有的沒的=)
國新辦的吹風會後,先去了稅局,把半年的手續辦全
11點半才踏入稅局,稅局搬了之後第一次去
從一個很氣派的大場搬到一個小地方
自助辦稅的電腦也從八部減至兩部
重新敲入辦完稅證明所需的資料,緊張地趕在12點前完成
若過了時間趕著去吃飯的職員保證會把我趕出去
CSRC例會又破了新記錄,3分鐘!
4:15的會議,遲到2分鐘的發言人急急地走進來
說了一個非常無關痛癢的消息
回答了一個問題,一個大陸記者提的
他的聲音猶如含在喉嚨中,我只聽到「深港通」三個字
可惜走的是官方固有的路線,答案猶如沒有回答
發布會三分鐘完,新記錄! 急著走的發言人沒給記者機會提第二個問題
看了微博的詳細版本,大陸記者的問題明明是我發到CSRC郵箱
無名火起(怒)
大概一個星期之內,多家香港傳統媒體接連出事
新報倒閉,成報被清盤暫停印刷
壹周刊削減一半人手,忽然一周下個月停刊
忍唔住想講句,唔x係呀?紙媒的末日已經來到?這時候特別感慨
一家媒體的結業,不只是少了一個轉工可去的地方
而是傳媒的價值和工作的核心和必要性
說起新媒體,是不是網媒就算是呢?
有同行說:「你們新媒體不用怕。」
想起公司上個月公布的業績,還算安心點
看到一些新報、壹週刊的行家的紀念文
FB就是這麼的八卦,朋友LIKE過的東西也在WALL上顯示
細說入行時遇過的件件小事
曾經的知名大台體育記者原來也在新報做過體育記者
幾年前在香港時認識的新報記者
在北京再見面時,已經跳糟到信報
回想起來,剛畢業時也在幾間雜誌投過簡履
去過柴灣面試一、二次,只是沒有錄取
很多事情都講機遇,當年若錄取了
現在的我是忙著找新工作,還是一早跳糟轉行?
有同行離職後在回顧記者生涯,一單ASSIGNMENT,他被稱做良心記者
當記者的都知道,若是當初採主沒有把那單ASSIGNMENT派給他
或他拒絕去做,結果和現在都會不太一樣
當然,還得考記者的功夫,能不能隨機應變
在公安的跟蹤下做到自己想做的故事
太多未知因素控制著成功與否
大學同學(當年編委)原來很想做記者但沒有機會
先在教育領域工作一年才狠心辭職轉行
現在不僅做到,還做得很好,也是機遇
現在這個時代,資訊已經泛濫得不值錢了
掛著「記者」名號的所謂專業人士還有需要嗎?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在大台工作過的主播出書
只要是當記者的行家都鄙視,主播「血淚」?記者呢?
讀稿機器請不要用新聞工作者的名義騙銷量
說說被公司的上司欺負、說說妝容、衣著
跟新聞二字有何關係?
很多人問過我,要在北京待多久
其實我也沒有想得很清楚
只是覺得香港讓我有壓迫感、擠迫、高樓林立
北京就不擠?就沒有高樓?就沒有其它問題?
北京的問題也很多呀,但還是覺得北京多些學習、磨練的機會
應該會繼續待在北京,直到我受不了差勁透頂的空氣、交通
說到做記者最開心的,莫過於所寫的東西有人關注
上次去了一家商業地產上市公司
公關把我介紹給公司總裁:「這是XX記者。」
副總裁在旁插嘴:「就是那個你經常看的財經網站。」
暗暗地高興了好幾天
一天跑三場記者會,亞開行、小米、中銀監
若在香港還算勉強做到,香港記者會場地不外乎金鐘、中環、上環
在北京,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幸好亞開行就在國貿,步行五分鐘即至,跑完小米到銀監
老闆說:縱橫京城無敵手,三場直落唔駛抖(笑)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