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近觀】不斷進化的騙局
年關將至,詐騙短信數量大幅增加,近日影星湯唯墮電話騙局損失21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不少網民圍觀高呼:「原來湯唯是這麼單純的女神」、「很傻很天真」。她的名人效應對防止電訊詐騙起了最佳宣傳效果。該新聞一出我亦同時收到同事短信告知,原因無他,曾經我也差一點上當類似騙局。
電信騙局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這樣老套的騙局你也相信呀?」同事笑著跟我說這句話時,我已經認真地為這件事反省過很多次。剛開始在北京工作的時候,人生路不熟的我接到一個詐騙電話,首先是電話錄音告知有郵件沒有簽收,按數字轉至人工服務。騙子佯裝郵局職員,表示我沒有領取的郵件寄件方是上海某銀行。我感到很奇怪,自己從未到過上海。騙子「好心」地表示,我的個人信息可能被盜用,幫忙把電話轉至上海公安局報案。佯裝上海公安的騙子接受了報案後稱,警方查到我名下有200多個銀行帳戶,或涉及洗錢案,然後把電話轉給該案的「檢察官」。諷刺的是,該公安自稱名字叫雷鋒,跟中國人民的學習對象同名同姓。「檢察官」稱,我要馬上把帳戶內所有錢轉入國家安全帳戶接受調查。直至這刻,我才如夢初醒發現遇上騙子,哪有官員會逼著你把戶口的錢轉出來?我表示做不到,騙子馬上掛線。歷時半天的騙局完結,幸好最終有驚無險。我受到很大教訓,開始用心地留意各式各樣的騙案。
在內地民眾眼中,我此次遇到的騙局實屬「小兒科」,騙子的手法五花八門,騙術更新十分頻繁。除了冒充警察、法院、民政局等政府部門,也有的冒充房東、銀行、航空和保險公司等等。比較新的個案包括:被害人接到假裝公安的來電,稱其身份信息被盜用,要求被害人自己重新開立「安全帳戶」,把全部財產轉移進去。被害人以為轉在自己名下很安全,對方還建議他開通「安全帳戶」的網上銀行,登記發送動態口令牌時的手機號碼留的卻是騙子的。騙子看準被害人不熟悉網銀操作這點,不知不覺地將其名下的「安全帳戶」清空。
需要留意的是,內地使用網銀的快捷支付功能不需要銀行密碼,只需要銀行卡帳號、手機號碼(銀行作發送手機驗證碼使用)和手機驗證碼。因此不宜透露手機驗證碼給別人知道,更不能使用別人的手機號碼用作銀行登記,而需要時刻多留意該電話有沒有異常情況。
「三高」人士也成為騙徒目標
傳統觀念中,電信詐騙的對象總是青少年、中老年人、低學歷低知識等這幾種人。但近幾年,無論是工作、學歷、個人素養、收入等都「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外籍人士、海歸族等精英人群也成為電信詐騙新目標,網上轉帳是他們被騙的主要途徑。這次連擁有智慧著稱的影星湯唯也未能倖免掉進騙局。騙子一旦沒得手,就會反思改進騙局。不同的詐騙集團有不同的劇本,往往是製造一件危機事件,利用人們緊張害怕的心理。騙局像病毒一樣不斷地進化,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騙子使用的升級版騙術非常高明,抓住了被害人心中最脆弱的部分。「三高」人士可能是因為工作與生活的關係,雖然平時連繫的人很多,但是層面不廣泛。在家也只是專注接收某個方面的信息,社會接觸面比較單一狹窄,很少接觸防騙信息。
騙子為了錢不擇手段,人們一旦上當或會傾家蕩產失去一輩子的血汗錢,從根本上杜絕騙案需要加強公眾的防衛意識。隨著電信騙局愈來愈多,如何防騙成為公安局的重要工作。只是,我走進附近的公安局,感覺裏面像是為市民辦理各種證件的場所,多於像一個接受市民舉報罪案為人民伸張正義的地方。除了銀行以外,走在北京街頭,很少看到防範電信騙局的提示。把馬路邊的LED宣傳平台滾動播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烈士捨身成仁的資訊換成防範電信詐騙的宣傳短片會不會更好呢?鬧市區域除了防範小偷的提示,或許也應該加上防範電信騙局的提示;地鐵的電子屏幕除了革命電視劇的預告和購物廣告,也播播防範電信詐騙的短片吧……
「您這個月的房租沒交」,「猜猜我是誰」,一條看似普通的提醒短信、一通朋友間的玩笑電話,在騙子的精心設計下變得危機四伏。我想起小時候經常接到同學問功課的電話,第一句說的便是:「知道我是誰嗎?」接著響起一連串銀鈴般的笑聲。現在如果再撥這樣的電話給朋友,相信第一時間得到的不是劈頭大罵,便是掛機過後傳來的嘟嘟盲音。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